1每次开学学生都要购买新教材,但学期结束后教材基本就没用了。2教材更新速度不是很高,可以重复利用。3旧教材没有被很好重复利用,造成很大浪费。
从学生一方看,这会影响小学生中学生们在课本上乱涂乱画的行为,从此恐怕很难再有“杜甫很忙”一类的东西了,记笔记也成了个不大不小的问题(能指望大学生以下的孩子使用单独的笔记本么?)。
从家长一方看,小学可能也就罢了,初中要中考,高中要高考,教材用完就送回去,万一以后临考时孩子还得对照下怎么办?“再苦不能苦孩子”,万一就是那么几个知识点的吸收因为这事受影响了,谁负责任(本人不持这样的观点,以普通家长的角度来说而已)?
从行政教育体系一方看,因此可能需要引入折旧计算系统,增加了行政成本,可能会导致类似“武器运回国还不如一美元卖给中国人”的窘境——最终还是砍速生林卖新教材在总体上更便宜。回收教材、仓储旧教材之类的事也够麻烦的了。
小学的时候学校这么干过,不过是些副课,像是自然美术音乐,书都超旧超破超烂,涂涂画画很常见,缺页少页也表示理解,主要是数量不够,经常一排三人一本,而且学校发地很晚,显然是回收过程中受阻了。
受不了破破烂烂的书,也不愿意交出干干净净的书。还好这种制度是从我五年级的时候才开始的,也还好只是不重要学科的课本